国资央企系统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上来,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融会贯通紧密结合,以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坚持改革正确方向,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在智慧电厂建设方面,团队运用激光扫描、三维逆向建模及设备变形分析技术,为电厂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对此陈隽敏进一步分享道:我们还形成了基于多源空间数据的室内电子地图模型快速制作系列工具,以及智能化质量控制工具,再结合室内外一体化智能导航应用平台研发,打造了从数据制作、数据质检到数据展示的数智化整体解决方案。
三维室内地图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非常感谢你们的付出和投入在如此恶劣的施工条件下,建设200米级高坝,国内外均无成熟、可借鉴经验。扎根边疆:无人区里的蜘蛛人昆仑山的深处,玉龙喀什项目部如同一颗明珠,静静地照亮着这片辽阔而神秘的土地。项目始终大力推进以创新为引领的绿色化、数智化、融合化转型发展,围绕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集中优势资源,统筹开展重大科技攻关——与天津大学合作开展智能碾压研究,采用大坝智能碾压技术,建立大坝压实质量多元回归模型。
与设计公司合作进行智能灌浆研究,实现灌浆全过程智能化施工及管理。这是玉龙喀什项目打造的集BIM设计交底、智能建造应用、建管要素控制等于一体的水利工程建设期全信息、全链路数字孪生管理平台,通过该平台,实现了BIM、VR、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赋能与项目履约的深度融合。图10高惠莲老人展示她当年的工作笔记2022年,疫情带来的疾病让高老一度陷入困境,高烧持续不断,身体疲惫不堪,然而对覆冰问题的研究热情和责任感却成为她战胜病魔、恢复精神的强大支柱。
同年11月,在陕西院精心设计的35千伏820线路终点,位于秦岭山脉中段海拔2880多米的光头山上,依托陕西省广播事业局九号工地的协助,陕西省首座820线路覆冰观测站顺利落成。这是高惠莲老人一生工作的结晶,她无私地将其献给了她深爱的电力设计院。回忆起1966年在完成唐藏至凤县的04线路的踏勘任务时,他们在道路难辨的原始森林中迷失了方向,直至晚上十一点多才抵达住宿地龙口镇。经过四十分钟后,小曹才逐渐恢复意识,高惠莲和雷桂婷心怀愧疚,深感若非自己走得太慢,小曹不至于受此磨难。
这些资料基本包含了陕西省输电线路的覆冰历史概况,对以后的工程和覆冰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应该充分地利用,不然的话,太可惜了,失而不可复得。观冰秦岭之巅斗严寒1975年下半年,陕西院(原西北电管局送变电设计队)积极响应水电部基建司关于建立覆冰观测站的指示,委派高惠莲与她的同事雷桂婷共同承担起820线路覆冰观测站模拟线的设计、架设及覆冰观测工作。
她们一丝不苟地记录了线路、模拟线及其周围参照物的覆冰情况,详细记载了相关的气象数据,以及覆冰类型的多样性。在中国能建中电工程陕西院,有这样一位特殊的退休员工,她对输电线路覆冰执着研究近60年,即使在退休后也未曾熄灭那份热爱之火,反而选择继续探究这一领域的复杂难题。由于高海拔带来的缺氧头晕,加上极端条件下难以烹饪熟食,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其中最艰难的是每个观测周期的上下山路程,从山脚到观测站有约三公里多的路程,沿途摔几十跤是常态。【陕西院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冰覆线路,心传后人 ——中国能建中电工程陕西院退休老职工高惠莲的无悔人生 作者:鞠显毅 来源:陕西院 发布时间:2024-05-28 你是否曾设想过,退休之后的岁月里,仍能怀揣多大的热情重返工作岗位?若让你在人生的后半程再战职场15载,又会是何种信念成为你的动力源泉?你可能不敢想象,有人却以行动作出了真实的回答。
1981年和1989年宝鸡等地的覆冰事件,以及2008年中国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都凸显了覆冰对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破坏性,同时也反映了在输电线路设计中充分考虑覆冰因素的重要性。《陕西省输电线路覆冰史》的创作始于2020年前后,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高老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面对那些字迹已经模糊的笔记,她不畏艰辛,分类、总结,结合自己的实地考察和研究经历,对陕西省的覆冰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在写作的过程中,她常常因为激动而忘记时间,她说:随着翻看记录、查找资料时的思绪,脑海中会浮现出当年与同事们一起工作的场景,那份激情至今仍让我心潮澎湃。1990年后,她在管理岗位上,不仅发表了关于重冰区线路设计的重要论文,还成功完成了多项线路设计与施工项目,特别是在覆冰调查与应对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随即将一篇三万余字的《陕西省输电线路覆冰史》和两份重要附件一并发出。面对周围质疑的目光,高惠莲凭借丰富的覆冰设计经验以及对科学调查数据的信任与对地形、植被等自然因素的细致解析,坚守自己的判断。
图8观测站模拟线覆冰照片这段艰辛而宝贵的三年观冰经历,使她们对于覆冰的成因、性质、机理和形成规律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文中详实记录秦岭山区等地雾雨凇事件的关键数据,彰显气象信息在覆冰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在陕西院即将迎来70周年庆典之际,她寄语年轻一代秉承艰苦奋斗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勇攀高峰,研究解决电力领域的难题,为电力事业发展创造更多辉煌成就。此外,她们还亲眼见证了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线路、模拟线覆冰形成的不同过程,以及导地线随气象条件变化脱冰的过程和地线落在导线下方的独特景象。图5覆冰观测站一景高惠莲回忆到:能参与820线路覆冰观测站的设计和观测工作,是一段难忘的宝贵经历,也是我人生的转折点。随后数年间,每逢冬季雨雪时节,高惠莲都会特别关注临潼线路的运行状态,天有不测风云,她也担心自己的判断可能出现失误,实践证明,她的决策是正确的。1978年3月的观冰期,高惠莲、雷桂婷与广播事业局九号工地的小曹相约一同上山,当天820观测站气温零下30度,在天寒地冻、风雪交加的恶劣环境中,他们奋力攀爬至距离山顶约一公里的乱石滩时更是行进困难,石缝被积雪掩盖,他们三人不停地踩空陷入陷阱,令前行举步维艰,三公里多的路程经过了近五个小时的连滚带爬,三人终于抵达观测站,小曹刚一进门就因寒冷过度昏倒在地,耳朵冻出了核桃大的两个水泡。图11高老的工作笔记此外,该文还生动描绘了勘察人员不畏艰难险阻进行覆冰观测、调查及访谈的情景,提出覆冰历史资料对工程覆冰设计与冰区划分标准细化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传冰希望后辈继续开展覆冰研究1996年,高惠莲在退休后被单位返聘,直至2011年再次告别工作岗位。她慷慨地将这份凝聚智慧与心血的成果捐赠给了设计院,期望借此助力年轻一代电力线勘设计人减少迷茫,少走弯路、避免设计误区。
《陕西省输电线路覆冰史》,全面梳理了近六十年来陕西省高压输电线路在覆冰设计、覆冰事故应对、覆冰实地调查以及覆冰观测等多个方面的实践与经验。文章聚焦宝风线等具体线路,揭示初期设计中覆冰厚度预估不足所引发的线路故障,强调了气象资料的分析、研究及合理设定设计冰厚对于电网安全的重要性。
图1高惠莲老人识冰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2024年1月下旬的一天,高惠莲在家里打开电脑,扶了扶老花镜,沉思片刻后,她在微信上给陕西院电网公司的副总经理温灵长发送了一条信息:温总,这一年多来,我汇总、整理了覆冰调查等有关的资料,将咱们原来的设想进行了精简,编写成了《陕西省输电线路覆冰史》一文,目的是把宝贵的覆冰历史资料归纳、汇总起来,避免丢散、遗失,了却此生心愿。图3陕西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光弢看望高老与电力线路设计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高惠莲,深知随着电压等级提升以及山区线路环境日趋复杂,未来的电力设计任务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她深情地表示:我这一生有幸多次参与了覆冰线路的设计、调查和观测工作,更有幸观测到了罕见的覆冰情况,如果不把这些来之不易的资料整理好留给后人,我心中难以安宁。
大约在1984年,一条穿越临潼秦岭山脉的线路中,原设计方案将该线路段设计覆冰厚度设为40mm,后来高惠莲受邀参与现场复查工作,根据实地调查和地形分析,她将此段线路的设计覆冰厚度调整为15mm。2010年参与的陕西省冰区划分研究课题,荣获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以及中国能建中电工程陕西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多年以后,高惠莲曾在一篇回忆录中这样描述了当时的场景:我们行进在一条宽阔而树木丛生的河谷中,四周荒无人烟,夜幕降临,我们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恐惧在团队间蔓延,大家只能听到凌乱的脚步声、踩水的噗噗声以及鞋子与杂草间的摩擦声,偶尔还传来不明野生动物的嚎叫声,当时我心惊胆战,既不敢领先也不敢落后,只能紧紧跟随在同事们的中间,直至今日回忆起来仍觉毛骨悚然。二次退休后,高老的生活节奏虽转入规律的晚年生活,但她并未淡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专业的执着
由西北电力试研院负责调试的天津宝坻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日处理垃圾能力可达700吨/天,属于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处理、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工程,有效满足了宝坻区全域生活垃圾处理需求,对助力天津市文明城市建设、优化资源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由华中电力试研院负责调试的唐山中厚板材有限公司超高温亚临界煤气发电项目,搭建了设备节能、工艺节能、系统节能三位一体架构,保障唐钢新区自发电稳定维持在85%以上,极大减少了外部购入电力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了以全社会绿电+自身可再生能源发电+氢燃重卡为突破的用能结构优化路线。
业务延展 冀州大地开枝散叶由华北电力试研院负责调试的京源热电涿州项目,通过实施低压缸切缸灵活性改造,增大机组供热能力,在保证对外供热能力不变的前提下,提高机组的调峰能力,充分满足了涿州京源热电在覆盖区域内的供热需求。中国能建科技公司作为天津市科技领军(培育)企业,深度融入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从基础业务的深耕,到数智化产业体系的构建,通过做实、做好、做优承接的每一项重点工作,用实际行动融入发展大局、勇担时代责任,为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央企的表率作用,谱写了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公司改革创新的辉煌篇章。
由华北电力试研院负责调试的天津临港粮油加工区燃气分布式能源站项目,实现了临港企业园内多家粮油企业外供蒸汽平稳过渡,进一步优化了电网结构及其与周边电网的联络,有效提高了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和安全稳定水平,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从燃机燃烧产生的烟气废热中回收热量,加热供热循环水进入城市热网,助力城市供暖,为首都绿能、清能供热发挥了保障作用。
由华南电力试研院负责调试的河北巨鹿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二期项目,作为环保民生项目,通过前期垃圾焚烧处理与后期三废(废渣、废气、废液)处理,实现了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避免出现垃圾围城现象,同时改善了该地区电网的电压质量,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能源保障。中心聚焦 助力首都赋能发展由华北电力试研院负责调试的北京市丰台区南苑220千伏变电站内,矗立着2台300Mvar调相机,它的身体主要由调相机本体、励磁系统、启动系统、冷却系统、油系统、监控和保护系统等组成。中国能建科技公司:聚焦服务京津冀 协同发展向未来 作者:任智勇 来源:科技公司 发布时间:2024-05-28 十载光阴,春华秋实,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深耕沃土 津沽宝地筑牢基石由科技公司采用总承包+运营模式设计、建造、运营的天津产业园基地能源站项目,以中深层地岩换热为基础能源,复合水蓄能、空气能进行多能互补,实现了园区5.7万平方米面积的高效环保供热(冷)。
由华东电力试研院负责调试的华能北京热电厂燃机烟气余热利用项目,是全球最大规模燃机烟气高效余热利用项目,也是全球首个采用烟气-水板式换热器+热泵技术的F级燃机烟气余热利用项目。该项目作为北京市首批首台调相机机组,顺利圆满接入北京电网,为首都受端电网电压支撑和稳定及电网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起扬帆正当时。下一步,科技公司将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认真贯彻中国能建《若干意见》、1466和四新能建战略,抢机遇、扩优势、寻突破,服务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央企力量。
这是科技公司首个中深层地热技术科研成果转化落地项目,也是中国能建首座中深层地岩换热(地热)能源站,更是目前京津冀地区采用中深层地岩换热技术实现供热(冷)的最大办公楼宇分布式能源项目。由华南电力试研院负责调试的天津军粮城发电有限公司9H燃气机组孤岛运行改造项目,实现了GE9H级燃气轮机机组孤岛运行功能的先例,提升了极端情况下天津重点地区、重点部位电力供应的能力,起到了电力保供中稳定器、压舱石的作用,为天津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